公告 网站公告:
中华道历4722年  


电话:

0558-7308259


历史名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关于天静宫 > 历史名人

老子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国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宋国相(今安徽省涡阳县闸北镇郑店村)人,有人说又称老聃。在传说中,老子一生下来时,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尊为道祖。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还说老子重视房中术。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聾?内容主要见《老子》一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乐行


张乐行(1810~1863),涡阳县城西北六公里张老家乡人。

张乐行出生于地主豪绅家庭,1852年,皖北饥荒严重,张乐行与龚得树等率捻众万余人起义,在苏鲁豫皖交界的广大地区活动,声势迅速扩大,各地捻众纷纷起义响应。1855年秋,各路捻军首领云集雉河集(今安徽涡阳县),成立联盟,推张乐行为盟主,号称大汉永王。组成捻军,建立黄、红、蓝、白、黑五旗军制,扩大队伍,积极活动。1857年,张乐行率捻军与太平天国陈玉成、李秀成部队会师,被封为成天义,任征北主将,后改封沃王。与太平军并肩战斗,使清政府大为恐慌,先后派胜保、袁甲三等人****捻军。1863年,僧格林沁围攻雉河集,捻军遭受重大损失,张乐行在涡阳义门遇害。

马玉昆


马玉昆(1837~1908年),清末将领。字荆山,亦作景山。原藉蒙城县西马家集,后迁居雉河集(今安徽涡阳县城)。初以武童从毅军宋庆参加对捻军作战,积功至都司,后擢总兵。1847年与左宗棠部共同抗击阿古柏和沙俄侵略。1894年补授山西太原镇总兵,协助宋庆防卫旅顺口。7月朝鲜事急,奉令率军至平壤。在平壤保卫战中,他指挥所部奋勇抗击,重伤日军第九旅团。但因主帅叶志超贪生怕死?指挥失当,终于败回国内。1895年在辽河下游与日军作战中,马玉昆虽英勇善战,但由于清军各部不协,仍以清军失败而结束。1899年擢浙江提督,次年调还直隶。时八国联军入侵中国。马玉昆率武卫左军抵御。初战天津,继战北仓,相持月余。卒以无援而败退。及那拉氏挟光绪出走西安,命马玉昆随扈。第二年,还京,加太子少保。1908年,病逝,追赠太子少保,赏加二等轻车都尉世职,谥忠武。


老子文化
道德经
《道德经》,原称《老子》,又称《道德真经》、《五千言》,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现在可以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甲乙两种帛书《老子》,是西汉初年的版本,把《德经》放在《道经》之前,也受到学者的重视。
《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时,前面所说的哲学,并不能涵括《道德经》(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
《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成为中国历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汉初的治国方略,在经济上可以缓解人民的压力,对早期中国的稳定起到过一定作用。历史上《道德经》注者如云,甚至有几位皇帝都为其作注。
唐贞观二十一年(647),译《道德经》为梵文,传入东天竺;唐开元二十二年(735),唐玄宗亲注《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请《老子经》及老子“天尊像”归国,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过影响。

2007中国·涡阳首届老子文化节


老子是当今世界最具魅力的历史文化名人之一。他的不朽之作《道德经》是世界文化史上一部神奇非凡的“百科全书”、博大精深的“哲理诗”和气势恢宏的“万经之王”。
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分挖掘老子文化丰厚底蕴,由安徽省文化厅、亳州市政府主办,涡阳县政府承办,安徽省社科院、省社科联、安徽大学、新安晚报社、安徽双轮集团协办的2007中国·涡阳首届老子文化节暨天静宫二期工程落成庆典于金秋十月隆重举行。
文化盛宴精彩空前
10月27日上午,在隆隆的礼炮声中,2007中国·涡阳首届老子文化节暨天静宫二期工程落成庆典隆重开幕。中国社科院、中国道协、安徽省政协、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道协、亳州市和涡阳县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道教界人士1500余人出席开幕式。香港道教联合会、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北京白云观管委会、重庆市道教协会等100多个单位或个人发来了贺电。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在开幕式上说,涡阳天静宫是中国先秦伟大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鼻祖老子的诞生地,始建于东汉,鼎盛于唐宋,毁于清末战乱。为纪念一代圣哲老子,保护和抢救民族文化遗产,发展老子故里旅游观光事业,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港台道界尊道重德人士马炳文、谭兆、侯宝垣三位老人,多方募捐善款,为重修工程做出重大贡献。涡阳各界人士共同努力,10余年倾力相助,终于使天静宫复屹于古相大地,重展昔日风采,可喜可贺,功不可没。
香港重建老子故里中太清宫(涡阳天静宫)筹委会谭志豪先生动情地说:“我的父亲谭兆先生一生致力于公益事业,广施善缘,这次为涡阳天静宫捐资重修,今日得以落成,收获了丰硕的善果,必将会使老子文化发扬光大。”谭志豪先生殷切希望,当地政府和有关方面要把涡阳天静宫继续建设好、管理好,使这一道家祖庭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访古探幽觅道求源
道家文化的始祖——老子,仅有一本五千言《道德经》留存于世,留下了许多难解的文化谜团。为揭开老子故里神秘面纱,文化节前夕,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文化报、安徽日报、安徽卫视、新安晚报等媒体相继派出记者进行实地考察,觅道求源。
考对多处地理方位。史书记载,老子故里“在濑乡之东,涡水处其阳”、“涡水北有老子庙”、“距谷水流汇涡河处附近”。许多记者从涡河上游的河南太康、鹿邑,至安徽亳州、涡阳、蒙城,徒步百余公里,沿途考对了涡河中下游多处地理方位,发现涡阳天静宫地处涡河北岸,并有涡河与谷水(武家河)在此处交会,地域方位与史书记载完全一致。
查看多种典籍方志。《大明一统志》、《大明中都志》、《大清一统志》、《钦定四库全书·江南通志》、多版《亳州志》、《涡阳县志》等典籍方志均明确记载:“天静宫在亳县东120里,老子所生之地,后人建宫以尊奉之。元至顺三年重建,张起严撰碑。”1990年以来,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徽省文物局、省考古研究所等多批专家对涡阳天静宫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收集元代以来敕建碑、敕修碑20余块,其中包括元翰林学士张起严所撰《天静宫兴造碑》,出土了汉、唐、宋各代建筑构件千余件及垫基“祥符元宝”铜钱。
观摩众多出土文物。1992年6月,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对涡阳天静宫遗址进行发掘后的考古小结指出:涡阳天静宫遗址范围包括郑店村在内约200万平方米,地面散见自史前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及东周、汉至宋、元诸时期遗物。将此处视为老子故里建祠奉祀已延续近两千年,足以使该遗址成为一处历史文化胜迹,“从继承、弘扬中国古代著名哲人老子思想精华的角度来看,今日重修老子纪念性建筑是有积极意义的。”遗址内出土文物万余件,许多瓷器底部墨书“宫”字款识,表明属天静宫宫中用品;“敕撰”和“混元降口”等铭文表明了古代天静宫的重要地位。
验证众多标志景观。史料记载的老子故里四大特有标志景观,一是流星园,相传老子降诞时,有流星飞降成园,1991年2月,发现古流星园遗址,出土“古流星园”和“老子故里”古石匾额各一块;二是九龙井,1992年8月,九龙井在古流星园遗址周围相继出土,专家确定,其中一眼为春秋时期的瓦圈井,共17层,其余八眼曾在汉、宋时修整过,印证了“万鹤翔空,九龙吐水,以浴圣姿,龙出之处,因成九井”的古籍记载;三是圣母墓,在涡阳天静宫东一里许、郑店村东北角,有一座高大坟丘,这里埋葬着老子的母亲,涡阳人因忌讳老子姓,至今仍称李子为“辉子”;四是尹喜墓,天静宫向东约两公里,有一高9米、占地1000平方米的坟丘,俗称尹子孤堆;解放初,涡阳人曹林带头扒墓,后被强行制止,此事成为典故,“曹林扒墓”曾入选《新华字典》词条。
群贤论道诠释内涵
2007中国·涡阳首届老子文化节期间,组委会举行“老子文化高端论坛”。本次论坛收到论文近百篇,12位专家学者围绕“传承·共享·和谐——老子思想及其应用价值”主题发表了精彩的演讲。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胡孚琛教授,以《全球化浪潮下的民族文化》为题,阐述了道家文明是“龙的文明”的观点,认为:道学的生态文化是人类最初的文明,也必将是人类最后的文明。道学文化是母系氏族共产制的大同社会形成的人类最古老的文明,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如果说西方文明是“狼的文明”,中国儒家文明是“羊的文明”,那么道家文明则是“龙的文明”。世界新文化的复兴在于新道家文化的创建。新道学文化的创立是中国文化的第三次重构,也是世界上“第二轴心时代”普世文明的发现。我们应该以道家的自然生态文化作为基础进行现代化创新,创立集古今中外文明精华之大成并具有时代精神的新道家文化,以解决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
上海市宗教学会会员王振川以《我说老子故里》为题,详尽介绍了自己10余年潜心研究考证老子故里之谜的心得,得出了“涡阳天静宫即老子出生地”的结论,认为,中国有个“道文化圈”,沿涡淮、北起亳州、南至寿县、涡阳(老子故里)、蒙城(庄子故里)是道家文化圈的中心,涡阳如期举办首届老子文化节是正当其地,恰逢其时,盼能担当大任、长办不衰。
中国道教协会副秘书长袁志鸿,以《老子思想在道教及社会的价值和体现》为题,分析了老子思想在道教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认为:当今社会人们物质生活丰富多彩,但精神生活非常需要用老子思想进行熏陶,老子思想在社会历史的进程中应用广泛,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古代亳州是中华文化辉煌的区域,是老子、庄子、彭祖、范蠡等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乡,安徽涡阳举办“老子思想及其应用价值”研讨会很有必要。
安徽大学哲学系主任李霞教授以及香港道教联合会博士汤伟侠、湖北武当山道教协会会长李玄辛、四川成都大学张粹然教授等也发表了精彩的演讲。

 

地址:安徽省涡阳县涡北街道天静宫 宗教场所登记证号:宗场证字(皖)SGII001号 备案号:皖ICP备16002350号-1 服务电话:0558-7308259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皖(2024)0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