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关于天静宫 - 新闻中心 - 道教风俗 - 道教文化 - 道教览观 - 洞天导游 - 功 德 榜 - 老子文化研究会 - 主持简介 - 道教视频 - 亳州市道教协会
 
学会概况
学会动态
学术研究
道教文化
道商文化
讲师团
老子故里考
 
     
 

电话:

0558-7308259


 

学术研究


浅谈《道德经》“宠辱若惊”思想的警示意义
来源:   添加时间:2018-3-13   点击:5370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道长,以及在座的各位善信居士们:大家慈悲!我是来自西安骊山老母殿的金明立

开讲之前,我想先来说说“宗教”和“道教“这两个词的关系。“宗”,是指祭祀祖先活动的祠堂和宗庙。“教”,是指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这两者结合起来称为宗教。这说明了,一些拥有相同价值观的人,聚在类似祠堂或宗庙的地方,商讨或践行他们共同的价值理念的时候,就产生了宗教。相传,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和蚩尤部落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战争久战不胜,轩辕皇帝就用道家思想和仪式,沐浴斋戒,虔诚请求上天,黄帝的诚心终于感动了炎黄祖先女娲娘娘,于是,女娲娘娘就变化成九天玄女,传授了轩辕黄帝《天机经》,黄帝运用这部《天机经》的智慧,打败了蚩尤,统一了华夏。所以,道教自轩辕黄帝以道家思想和仪式祭天开始,就已经奠定了中国道教基础,到了春秋时期,道祖老子以他的《道德经》思想为理论,在陕西周至楼观台开启了道教讲经先河,道教就这样产生了。我们在座的各位,都喜欢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是因为相互之间的理想一致,信仰契合。而此时此刻,面对您们这些善良而又诚信的人;善良而又守规矩的人;善良而又负责任的人;善良而又有信仰的人,特别是,在邱祖曾经修行过、神圣而又庄严的龙门圣地,主办方让我这样一个道行浅薄的人来带天宣化,以道教人,在倍感荣幸的同时,也格外感地到宠辱若惊。

而我今天所要讲的话题,就和“宠辱若惊”这个成语有关联,“宠辱若惊”这个成语,它来自于道祖老子的《道德经》第十三章。他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这一章总体的意思是说,人们在得到‘荣誉’和受到‘侮辱’的时候,就格外感地到惊慌失措。什么会感地到惊慌失措呢?这是因为,把‘荣誉’和‘侮辱’看得像加在自己身上的忧患和灾难一样。所以道祖最后指出,只有以“爱身”“贵生”的态度来对待天下的人民,人民才会十分放心地把治理天下的重任托付给他。

所以“宠辱若惊”这四个字背后的涵义,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修养境界。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说一说“宠辱若惊”这四个字所蕴藏的意义,以及“宠辱若惊”思想,对于古今中外的执政者、普通人,在养身方面的警示作用和借鉴意义。不对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在这一章里,道祖他给‘宠辱若惊’定性说:宠爱是卑下的,不好的,因为不管是你得到它,还是失去它,都会感到惊慌失措。这句话,说的是非常有道理,为什么呢?因为得宠的时候,我们不是自己命运的控制和主宰者,而是别人让我们处于得宠的。所以,你要时时刻刻的记住别人的好处,因而,我们自己就处于“卑下”的状态了。那么,别人为什么要宠爱你呢?其实,别人有时候是同情你,有时候是欣赏你,有时候是可怜你,而更多的是在利用你。比如,我们经常在戏文里,听到这样一句话“你只不过是他的一条狗!”这不就是得宠的人,在赐予人心目中的最好写照吗?道祖他接着又指出:什么叫做把“宠爱”和“侮辱”看得像加在身上的大患一样呢?这是因为我有身体的存在;如果没有我的身体的存在,当然不会有大患在身的问题。一般人很不理解这句话。为了躲避祸患,难道就不要身体了吗?

其实啊!道祖眼中的“大患”是指我们对物质、权利以及名利欲望的过度的追求。比如,古往今来,那些把金钱和名利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演艺明星们,职场工作者们,最后都在高强度的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下,导致了饮食、睡眠不规律而英年早逝。所以,道祖并不是真的要我们忘掉自己的身体,而是要我们抛弃,那些不必要的物质和名利的追求。在这里,我想从位高权重之人、普通人、养生三个方面来谈一谈“宠辱若惊”的警示意义和借鉴作用。

首先,对于位高权重的人,道祖他做出了非常惊人的结论:他说:所以,人要把“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作为最基本目标,也就是,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为终极目标而重视自己的身体,这就是道祖老子心目中“爱身”“贵身”的修养要求,这样的人,大家,才可以十分放心地把治理的天下重任交付给他。那么,位高权重的人,在“宠辱若惊”文化修养中,怎样才能做到,既重视自己的身体,又能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呢?那就是“宠辱不惊”。所以,在面对‘荣誉’和‘侮辱’这两种状况时,只有冷静对待,才能不受干扰,这样,才能够保持强健的体魄。而有了强健的身体,才会有具备担当治理天下的大任和本钱。这两者是缺一不可,如果没有担当大任的雄心壮志和远大理想,必然会宠辱若惊,也不会贵重自己的身体,爱惜自己的身体,而只会胡作非为。危害社会。比如,贪赃枉法,会受到法律严惩,严重的还会因此而丧失生命,如果把权利交给这样的人,那么,国家就会败亡,生灵就会涂炭。相反,只有珍重自身生命的执政者,天下人才会十分放心地把治理天下的大任托付给他。又比如说,曾经遭受过“胯下之辱”的汉朝名将韩信,他不但对“胯下之辱”毫不在意,而且因也此得到了一部兵书,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同样,三国中的诸葛亮,在面对司马懿大军压境,而城中,只有少量老弱兵丁的危险时刻,诸葛亮却能以“泰山崩于前 而色不变”的正定和自若,坐在城头上,一边饮酒,一边弹琴,这反而使司马懿心中反而产生了疑惑,他不敢贸然进城,自退二十里路。后来,司马懿虽然探明了真实情况,想再一次进攻的时候,赵云已经率大军赶到,司马懿就这样白白的贻误了战机。我们想,当时如果诸葛亮,只考虑个人的成败得失,那么足可以弃城自保,但是他从大局出发,抛弃了个人利益得失。最终取得了这次战争的最后胜利。还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他在蒙受巨大阉割的侮辱状态下,任然强忍痛苦,以非凡的毅力,秉笔直书,终于成就了中国历史上,具有伟大开拓意义的历史文学巨著——《史记》。曾经担任过北宋宰相的范仲淹,当初就怀揣天下理想,通过科举考试中得进士,从九品司理官晋升到皇帝身边的文学侍从。在这期间,他虽然曾经屡屡遭受奸臣的诽谤,数度被贬入狱。但在牢狱之中,他仍然不忘初衷,面对劝他自尽的言辞,他坚决地说:我个人的生死算不了什么,但对国家社稷而言,却能在将来做出一番大的事业。果然,在他出狱之后,为官数十载的年月里,曾经犯颜直谏,曾经发动和主持了“庆历新政”,开创了北宋士大夫议政的先河,传播了改革思想,成为了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同时,他每到一地,兴修水利,培养人才,保土安民,造福一方。并为后世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言,至今仍然在发挥着激励人心的巨大力量。

由此可见,受辱不惊、“贵身”“爱身”,对于怀揣远大目标的人而言,有着多么重要的激励作用!那么,同样的道理,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宠辱若惊”思想,同样也有着警示作用和借鉴意义:普通人虽然没有过高的人生追求,但我们都希望,能够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所以,我们也存在着如何正确认识和看待“宠辱”的问题。假若是“宠辱若惊”,必然会让我们寝食难安;而“宠辱不惊”则是另外一种结局。比如,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先生,就就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说:“生亦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牵挂。”    赵朴老是一位始终秉持清醒生活态度的人,在“宠辱”面前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因而他能够真正做到笑看人生,宠辱不惊。赵朴老的人生态度与道祖老子的主张是相通的。他的确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升华到了“得宠”不惊、“受辱”不惊的最高意境。不仅如此,赵朴初还在他九十二岁时候,题写了一首《宽心谣》,明确阐发了他的人生态度。《宽心谣》说: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每月领取养老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

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

新旧衣物不挑捡,好也御寒,赖也御寒;

常与知己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

内孙外孙同样看,儿也心欢,女也心欢;

全家老少互劝勉,贫也相安,福也相安;

早晚操劳勤锻炼,忙也乐观,闲也乐观;

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一句话,赵朴初的人生态度,的确已经达到了“逍遥”的境界。他虽然从事的是宗教事业,但他的思想,却已经超越了当代一般宗教的认识和认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已经把“宠辱若惊”抛向了九霄云外去,他的《宽心谣》为所有人树立了一个鲜明的人生标杆:无论是当官的,还是平头百姓。

最后,我想说一说“宠辱若惊”思想,在养生方面的警示作用:人生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我们如果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让我们能够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我们莫大的幸运。但如何看待“宠辱”这个问题,依然是我们每个人绕不过去的坎儿。

比如,清代名将年羹尧,他虽然是战功赫赫,但他却为人骄横,在镇守西安的时候,曾经广纳天下人才。有个名叫蒋衡的读书人去投靠他。年羹尧很欣赏蒋衡的才华,有一次他对蒋衡说:“我会让你成为下一科的状元”。如果别人听到这句话,肯定是“受宠若惊”,但蒋衡则认为:年羹尧他目中无人,不遵守制度,后果肯定不好。于是,就劝身边要好的同事说:“年羹尧“得宠”不尊,将来必有大祸,我们应该及早的脱身。”同事却不以为然,蒋衡只好自己称病回家,那么年羹尧在挽留不住的情况下,取来了100两黄金给他,但蒋衡坚持不要。后来,年羹尧果然获罪,牵连了很多人。但蒋衡却平安无事。道祖《老子》“宠辱若惊”的真谛,就在于告诫我们,千万不可以堕入“宠辱若惊”的深渊,一定要具备“宠辱不惊”的智慧和耐力,这样,才有利于我们拥有正确的修生智慧,实行科学的养生方法,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过上最好的生活。道祖他老人家,十分中肯地提醒我们:“宠辱若惊”“患得患失”不利于养生:现实中,那些容易发怒、郁郁寡欢和愤世嫉俗的人,的确比那些性格沉着、冷静、开朗的人,早死亡的可能性,要高出很多倍。我们以癌症为例,平时有患得患失想不开、爱生闷气,钻牛角尖的人最容易得癌症。

我的一位姐姐性格非常内向,少言寡语、郁闷不畅、也不善于交往,遇事自解能力也很差,自身健康出了问题,也不愿和家人讲,等到最后支持不住了,才到医院检查,得了乳腺癌,36岁就抛下亲人走了,给亲人留下了无尽的悲伤。道祖对养生,特别是养生哲学,还提出了不少宝贵的见解。他认为,养生要“养正性”、“顺自然”。养正性——就是要我们具备正常的、有规律的思维活动和生产、生活方式,这样,才能保养我们的正气。为此,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时刻保持身心愉悦,讲究合理的饮食、睡眠、生活环境等物质条件。同时,还要注意心理上的健康。二是要重视发挥和运用“中庸”思想在养生中的作用。“不偏不倚谓之中。”大凡衣食住行、行住坐卧等等,都要做到恰到好处。三是要实行静怡养生。不可大冷大热,动静失调。当以安静颐养为主。四是要“顺任自然”。我们要顺从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而且还要随时适应周围的环境。尤其是在面对外界事物的过度影响等方面,需要具有自我控制、调节情绪的能力。情志坦荡,随遇而安,当为顺应自然的精华所在。遵循道祖老子养生的基本原则,除了一些原则性的东西之外,还有就是,注重个性化的理解和运用。我们习惯于把许多长寿的人,形容为仙风道骨的神仙,这并不是恭维话语的运用,而恰恰说明了这些长寿的人,的确超出了常人的智慧,拥有了道祖在养生方面,所谓的“道”——养生之道,并将这个“道”的普遍规律用来指导自己的人生。

道祖的这些思想还对医学、养生学方面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养生哲学,后来还被中国道家养生派几乎全部继承了下来。最后,让我们谨记道祖《老子》的养生哲学,按照《阴符经》“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的科学养生技术,饮食有规,起居有常,宠辱不惊,做一个真真正正的健康长寿的“无量”神仙。


谢谢!福生无量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