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商文化 |
通玄之要 静观玄览 | |
|
|
相传,范蠡助越王勾践复国之后,隐匿于齐国海滨垦荒种地,开发盐业,积累了数十万财产,在齐国名声大噪。齐王请他出任了齐国左相,参与朝政治理。 这一年,齐王派相国田常和范蠡出使燕国,意在化解齐国与燕国的仇视,订立和约。这天,他们到了燕国边关,燕国关吏拦住范蠡一行,查验封传(边关通行证),并声称:凡齐国入燕者,每一封传只能一主一仆进入。范蠡只好和田常入关,众随从暂在关外住下。 田常与范蠡进入燕国后,一路上燕人对他们虎视眈眈,仇视而警惕,仿佛他们俩是入侵燕国的齐人。傍晚,范蠡二人在一驿馆住下,要了酒菜,哪知店家端上来的都是剩菜残羹,田常一见,脸色大变,想要发作。范蠡却面带微笑,自己先吃起来。那边,店小二悄悄向店老板讲:“两个齐国人,看上去很阔,又是敌国人,不如晚上……”小二做了个切头动作。老板略一思忖:“别急,这两个人像官府之人,为这犯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道”是超时空的永恒存在,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整个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从“道”派生出来的。那么,我们该如何才能认识到老子的“道”,并且掌握道的变化规律,最后复归于自然,与道齐一呢? 作为人类辩证思维的鼻祖,老子是可与苏格拉底、柏拉图比肩的哲学之父。老子认为要认识事物,必须根据事物的本来面貌,不能有任何附加,这个思想正好与恩格斯的观点类似。恩格斯说,“唯物论的世界观不过是对自然界本来面目的了解,不以任何外来成分。”(《自然辩证法》)。而老子对“道”的认识方法就是通过“静观”、“玄览”,最后达到“玄同”的境界。 历代道教的宗教活动场所都叫做观,而不叫做寺或庙,其实这是很有意义的。一部《道德经》开宗明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观”字的原意是“看”,写法是“见”与“雚”合成的,见表示“看见”,“雚”原来是一只鸟的象形,可能是苍鹭,因此“观”就是观察鸟的飞形,以测吉凶的意思。在《周易系辞》就曾记载,圣人“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取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道家讲解的是“圣王之道”,所以不但善于对自然之天道进行“观测”,同时也善于从社会之人道进行“观察”。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四章中说,“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天下观天下”。就是说,认识一身,必须从一身来观察、了解,认识一家,一国以至天下,都不能离开这个原则。 要想真正地认识自己和天地,需要一种返观内省的大智慧。据说,当年孔子虽有弟子三千,但是他到老五十一岁时仍然感觉自己未闻“大道”,于是率弟子南下拜见老子。老子问他:“你得‘道’了吗?”孔子摇了摇头,说:“还没有。”老子问:“你向何处寻求至道,又用何种方法去寻求呢?”孔子说:“我从数术来寻求,花费了五年的时间,没有得‘道’;又从阴阳来寻求,用了十二年的时间,仍未求得。” 听罢孔子的一番话,老子深有感触地说:“这就对了。‘道’是无影无形、无踪无迹的,它不象有形的财宝,可以凭借各种有形的手段搜寻出来的。如果‘道’像有形的财宝可以奉献的话,人们都会将‘道’奉献给君王,邀功请赏;如果‘道’是可以用来进奉的话,人们都会将‘道’进奉给自己的双亲;如果道是可以告之的话,人们都会将‘道’告之于自己的兄弟;如果‘道’是可以用来赠予的话,人们都会将它赠予给自己的子孙。但这只是假设,不可能实现的。‘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所以,体道的关键在于看你内心有没有悟性。如果没有悟性,即使听圣人讲道,也如过耳之风,不能存留在心中。悟性之外,还要与外界相印证。心中有了悟性,得不到外界的响应,圣人不会将道告诉旁人;如果某人心中没有悟性,只是从外面听到一些表面知识,圣人也不会传道于他的。” 老子在这次与孔子探讨求道的方法时,提出了一个“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内外结合方能体道的问题。即既要有“道心”,有悟性,又要与外境的环境相印证。这样的人才能寻到至道。 作为普通人,我们很难认识自己,因为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在这里,“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田猎”和“难得之货”成了戕害“目”“耳”“口”“心”“行”的祸害,杂多的现象世界变为自由和天性的障碍。我们只有通过塞兑闭门,“静观”“玄览”,才能避免各种自身障碍,不受私心物欲的遮蔽,领悟了解自己的全貌,发现自己的本真,最后获得“不出户,知天下”的玄智。 该如何“静观”呢?老子在《道德经》上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要想得“道”,必须在万有世界在纷繁复杂变化中,把握其“不变”的原则、规律——道,也叫“常”、“母”。作为认知主体的人把握了事物的规律,掌握了事物的“道”,就能根据具体的自然本性随圆就曲,“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以成就人生事业,而不是肆意妄为,适得其反。 老子通过“静观”,看到了道的“不易”与万物齐一的本质。道与万事万物俱往而不还,物或隳或成,而道依然不变;这就是在纷纷扰扰现象世界背后永恒不变的平静。道有盈虚,但本身既不盈也不虚;道有衰杀,但本身既不衰也不杀;道有本末,但本身既非本也非末;道有积散,但本身既不积也不散。而庄子则继承了老子这个观点,他认为“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在庄子看来,“道”就是一,即一个整体,“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道家通过静观,达到消除自我认识的局限性与知识的片面性,从而接近真正的自然与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