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关于天静宫 - 新闻中心 - 道教风俗 - 道教文化 - 道教览观 - 洞天导游 - 功 德 榜 - 老子文化研究会 - 主持简介 - 道教视频 - 亳州市道教协会
 
学会概况
学会动态
学术研究
道教文化
道商文化
讲师团
老子故里考
 
     
 

电话:

0558-7308259


 

道商文化


道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
来源:   添加时间:2016-1-22   点击:8126
 

  一、《道德经》与管理思想

  (一)老子的《道德经》 老子,是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又名老耽,姓李名耳,字伯阳。老子一生的思想精髓主要都集中在道家的代表作《道德经》中。《道德经》一书是韵文体,全书约5000字,分为上下两篇,共八十二章。一到三十七章为上篇道经,三十八章到八十二章为下篇德经,合称《道德经》。《道德经》文约义丰,人誉哲学诗,其中的内容博大精深,涉及的面很广,大量的讲到了人生、治国等广泛的管理领域。

  (二)《道德经》与管理思想的关系

  许多学者都认为,管理思想在三个方面表现出从中方到西方,再从西方回归到东方:其一是公认的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其二是文化对管理发展的作用;其三是东西方管理思想的融合。中国的管理思想源远流长,许多管理思想对我们今天企业的管理仍然有借鉴价值。老子的《道德经》中包含了大量的管理思想,值得我们学习与研究。

  《道德经》中的管理思想与其哲学、伦理、政治等思想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其核心即是“道”。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人物、人类社会运行的最根本的规律,事物运行符合“道”这一运行规律可用“德”来衡量。《道德经》的管理思想也是以“道”为中心,认为社会的运行也遵循“道”的规律。“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保证社会经济活动不违背“道”这一运行规律。这样,人类社会内部、人类与自然界就可以实现同步和谐发展,并不断由低层次的和谐向更高层次的和谐进步。

  二、“无为而治”与现代企业管理

  (一) “无为”的含义

  在短短5000言的《道德经》中,“无为”两字竟出现了12次之多,与“无为”相关的内容更满篇皆是。可见,“无为”这个概念在老子思想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48章》)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乱为、妄为。“为无为”是讲以“无为”的态度去“为”。老子的“无为”主张,开启了“为”与“无为”的大门。老子认为,对任何事情,都应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可逆客观规律行事,对任何事物都应按它自身的情况去发展,而不必参与外界的意志去强制它、制约它,任其自由伸展,这就是“自然无为”,而不是人为地添加不必要的作为办事或逆客观规律的强作妄为。要顺应自然,顺应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这才是“无为”的本义。

  (二) “无为”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老子为了具体说明“自然”与“无为”(管理)的关系,用一个生动的例子作了比喻。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60章》)小鲜,指的是小鱼。烹煮小鱼,不能常翻动。翻动太多,乱搅一气,会把“小鱼”翻破碎了,搅烂了,烹鱼不可乱翻、乱搅,这是客观规律。“不乱翻”、“不乱搅”,就是顺应规律,就是“无为”。“治大国”,管理也是如此,也要按规律去办。凡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搞唯意志论,人为地搞一些脱离实际、逆规律的措施,其结果,只能把管理搞乱,把事情搞糟。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自然”和“无为”之间是这样一种关系:“自然”是“无为”的前提,“无为”是“自然”的体现、投影“自然”是就事物运行的状态而言的,“无为”是就人的活动状况而言的,两者是合二为一的。

  老子“为无为”是一种这样的为:在该不为的时候就不为,在该为的时候就要为,这是一种恰到好处的难得造诣,它体现的是事物自然而然的发展趋势,也是才能方法论中最特殊、最智慧、难度最高的、效益最好的技术。当我们领悟了老子的“无为”思想的真正含义后,不难看出其中包容着广泛而又深刻的管理内涵。它并非是玄之又玄的空泛理论,而是中华传统管理思想的精华。老子的“无为”思想向我们提供了管理的原理和模式。“无为”通过“有为”来体现,实现“无不为”即“为—无为—无不为”这是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在今天,我们也不得不为老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揭示出了管理的奥妙而折服。纵观《道德经》五千言,“无为”思想的管理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确立了管理的原则。“无为”管理思想要求管理主体的“无为”就是要顺应自然,不做违背客观规律和事物本性的事。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遵循道的原则,效法天道,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达到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2.提出了管理的方式。老子提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57章》)。这种“无为而治”的领导管理方式,就是要领导者按照客观事物的规律。运筹于心而不强作妄为,去为道德规范和行为认同,使人们能自觉地去实现管理目标。

  3.讲求管理的艺术。“无为”思想在管理上讲“不争”和“守柔”之智,老子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66章》)。这里的“不争”是无形的去争,把“不争”作为“争”的一种策略和手段,达到最大的“争”,实现不争善胜。

  三、老子的道家文化对现代管理学的深刻影响

  (一) 老子的道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的启示

  老子管理思想的基础,是“道”。在以客观规律为其内涵的“道”的基础上,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无为”。自然无为是“道法自然”在管理领域的集中体现,是“道法自然”在管理领域的必然产物。因此,自然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管理活动必须顺应自然,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逆自然而行,无知妄为。“自然无为”这个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其结果,必然使管理活动“无为而无不为。”(《48章》)自然无为的管理,使万物各得其所,各逐其生,万事迎刃而解,这就是无所不为。

  (二) 道家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以便更好的服务于企业。

  企业最有效的控制,应是“无为而治”,这一思想被彼得圣吉(Peter.M.Senge)称为“无为而治的有机管理”,他认为应尽最大可能地让下属面对所有的课题,包括处理企业成长与持续经营之间的两难困境。换句话说,就是给他们充分的行动自由去实现其构想,并对所产生的结果负全责。不再通过传统的复杂的控制系统,而是“通过学习来控制”,致力于改善思考品质,加强反思与团队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最高管理境界。“无为而治”正是道家思想中的核心命题,老子讲的“无为”是达到“无不为”、“无为治”这一目的的手段。确切地说,无为管理的实质是把人的社会性减到最低限度,通过恢复人的自然属性的方式来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中国道家文化与现代管理的契合绝不是一种偶然,它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日本企业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一个事实:以道家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物质文明是可以共生的。可以预言,在二十一世纪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东西方管理文化的交融将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