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网站公告:
中华道历4722年  


电话:

0558-7308259


本网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网新闻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
来源:《中国宗教》- 2021-06-07   添加时间:2021-10-2   点击:3265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中关于宗教工作内容的解读之三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

 

 

2020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党中央对《条例》的修订和实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是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根本遵循,也是关系到新时期党的全局工作的大事。宗教工作是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本文主要结合新修订《条例》谈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涉及的问题: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中国化、需要弘扬什么样的传统以及如何弘扬传统。

 

一、需要什么样的中国化

新修订《条例》第二十三条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坚持以‘导’的态度对待宗教,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提出的是什么样的中国化呢?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

一是存在状态的中国化。只有适应,才能更好地生存发展。事物在什么地方,就一定要和所在地方相适应,和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相协调,这是一个普遍的自然现象和社会规律。同样是基督宗教,美国、英国等不同国家各有特点;同样是伊斯兰教,土耳其、叙利亚、沙特阿拉伯等国家也是各有特点;因此在中国的事物,就自然需要中国化。宗教中国化,只是揭示反映了事物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能在多大的层面上与所处地区相适应相融通,就决定了能够在多大层面上的生存与发展。佛教在历史上进行了比较成功的中国化,因此成为以儒为主导、佛道为两翼的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正是由于我国五大宗教都进行了适应新社会的变化,才奠定了五大宗教在新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当前,宗教只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相适应,才能生存发展,这是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一个必然规律。

二是自觉适应的中国化。只有激发内生动力,才能更好生存发展。自觉适应,就是认识规律、运用规律,守正创新。中国化不是对我国宗教的特殊要求,而是一切生存于斯、发展于斯、安身立命于斯的所有事物的自然规律。宗教中国化需要成为宗教界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思想和行动。新时代,提出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重点是激发宗教界内生动力,并由教界、学界、政界共同推动。比如近年,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集中全国政界、学界和教界力量,编撰《新时代伊斯兰教中国化读本》,伊斯兰教界积极参与,发挥了重要作用。《读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伊儒会通历史经验为借鉴,以中华优秀文化浸润,从理通道合、修身立德、齐家睦邻、乐群爱国、天下和谐等五个范畴出发,力求对伊斯兰教教义教规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文化的阐释。

三是动态发展的中国化。中国化是一个不断动态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一方面,中国化永远在路上。中国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新中国。唯其不断自新,不断革新,不断变化,才可能更为长久。一个充满勃勃生机、内在活力的中国永远在路上,中国化当然也永远在路上。另一方面,传承传统永远在路上。历史表明,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因此没有一成不变的传统。今天是昨天传统的结果,同时又成为明天传统的开端。事物在这种时间之流中,传承、变化、发展、完善,宗教中国化便是这样一个不断积极演进的历史过程。

二、弘扬什么样的传统

新修订《条例》第二十四条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支持和引导宗教界人士对宗教教义教规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文化的阐释。”优秀传统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需要弘扬中国宗教优良传统。

在工作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我国宗教的优良传统,可以归纳为四句话:与时俱进的偕时精神,政主教辅的引领机制,和而不同的文明气象,天下为公的人文追求。更好地融入主流文化,是宗教获得生命力的动力和源泉。各宗教,如同各文化一样,不仅应该把中国化作为历史使命,也应该把中国化作为发展自身、完善自身的历史机遇。

一是与时俱进的偕时精神。“凡益之道,与时偕行。”道教《云笈七签》提出“与日俱新”;中国化佛教提出“法不孤起,仗境方生”,认为佛教三藏十二部,正是“因人而设”,因此把“契理契机”作为弘扬原则。正是秉承与时俱进的精神,外来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宗教在中国因时因地因人生存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与时俱进的深度与广度,决定了宗教存在的深度与广度。

二是政主教从的体制保障。中华文明形成以人文为主、宗教为辅的人本主义引导神本主义的模式,几乎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西方历史上政教之间二元长期争霸的困境。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宗教界人士以自身的崭新面貌积极投身社会建设,是新时代宗教中国化的良好示范。 宗教界,如同所有群体一样,需要在党的领导下,以政治共识引领文化认同,以文化认同维护、建设、传承政治共识,推动宗教的中国化。

三是多元通和的文明气象。中华文化传统清醒地看到“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并自觉倡导“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从而彰显出求“和”的特质。能“和”,是万物相助相生之福相和力量。能“和”,至少表现为两种能力:一是独善其身的能力; 二是兼善天下的能力。中华文化传统彰显着多元通和、圆融无碍的澄澈气象。唯其如此,才能成其久。

四是天下为公的人文追求。中国化佛教之所以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绵延流长,与小乘到大乘的转向可谓直接相关;伊斯兰教中国化历史上,明清之际伊儒会通译著家足以动人之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便是十分难能可贵地提出“能慈骨肉者,谓之独善;能慈同教者,谓之兼善;能慈外教者,谓之公善”。历史表明,没有天下为公的理想与付诸,宗教难以在中华文化中长久地立定根基。当前,就国家政治的层面,宗教问题并不是一个“文化多样性”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使全体人民拥有共同价值、共同意志,凝聚全体人民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的重大问题,也是直接关系包括了信教群众在内的全体人民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天下为公的新时代借鉴,无疑或将成为我国宗教中国化的敲门砖。

三、如何弘扬传统

不同宗教都拥有自身不同的传统,也拥有共同的传统。历史上,则是以儒家为主导,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思想在内而形成的共同的传统。在当代,这一共同的传统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多样文化共生共荣共创。这是当前弘扬传统的基础。

历史上,形成了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主流和传统,这是中国各族人民、诸家文化共同创造的。当前,中华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样需要各族人民、各个宗教、各种文化共同参与、共同成就。

弘扬传统,是传承,也意味着选择和创造。中国化的过程,是各个宗教在自身传统的基础上,扎根共同的传统,更加积极主动适应所在社会的历史过程。

宗教中国化不仅是各宗教的历史使命,也是完善自身的历史机遇。更好地融入主流文化,是宗教获得生命力的动力和源泉。宗教中国化需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抓手,以教义教规中国化为途径,以融通当代中华主流文化为内容,以造福国家民族福祉为目标,不断推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作者单位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部民族宗教教研室)

地址:安徽省涡阳县涡北街道天静宫 宗教场所登记证号:宗场证字(皖)SGII001号 备案号:皖ICP备16002350号-1 服务电话:0558-7308259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皖(2024)0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