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在即,让中国中医药全面走向世界——专访全国人大代表、亳州市市长杜延安 | |
|
|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医药以其独特优势,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际社会提供了独具中医药文化特点的“中国方案”。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亳州市市长杜延安接受央广网记者专访,畅谈中医药全面走向世界的“亳州之策”。 央广网:杜市长,我们都知道,在防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亳州是中医药大市,经历了这一场抗疫斗争,请您谈谈,大致做了哪些工作? 杜延安:亳州是“华佗故里”、“中华药都”,实践说明,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拿亳州市来说,我们早介入、全覆盖,取得了新患肺炎患者治疗的良好效果。主要体现在减轻病人症状、缩短疗程、防止嬗变、有利康复四方面。这次疫情大考中,亳州市各定点医院均在第一批患者中试用了中药汤剂,中医药100%应用,总有效率达93%以上,所有108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日不足10天,平均住院费用不足1万元。 同时,亳州作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在确保全国抗疫药材供应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仅安徽协和成药业饮片有限公司一家,就向湖北供应了1100吨、价值2000余万元的中药材。 央广网:这一次疫情让国外对于中医药有了新的认识,您觉得对于中医药走向国际有哪些机遇? 杜延安: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这些年,亳州提出了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的战略目标,新近又出台了《世界中医药之都(安徽亳州)建设发展规划(2020—2030年)》,就是要举全市之力,为中医药走向世界贡献“安徽力量”。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显示了明显临床疗效。新冠肺炎疫情在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的同时,也为中医药发展壮大、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机遇。 第一个机遇是国际认同感更高。疫情发生以来,中医药积极参与全球抗疫,参与面之广、参与度之深、受关注程度之高前所未有。中医药得到了更多的认可,为国际社会提供了独具中医药文化特点的中国方案,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第二个机遇是产业发展更广阔。疫情发生以来,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不断走向海外,今年一季度安徽省出口中药材及中成药2.3亿元人民币,出口量同比增长15.7%就是一个例子。随着疫情蔓延,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促进了中医药产品和服务走向国际,进一步加快了中医药产业发展国际化步伐。 第三个机遇是交流合作更便利。中医和西医虽属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但都基于临床疗效这一事实。中医药的突出表现,为进一步推动中西医结合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减少了中医药国际化的阻力。 央广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您多次在全国“两会”场合为中医药发展“鼓”与“呼”。今年的“两会”,正是在抗疫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情况下召开,代表委员们也十分关注中医药走出去这一话题,您有什么新的建议? 杜延安:这次疫情对中医药产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今年一季度,在外贸受影响的情况下,安徽省出口的中药材及中成药同比增长15.7%,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我们要主动作为,化危为机,建立国家层面的协调推进机制,完善政策支撑,充分发挥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作用,以文化为媒、医药为体、贸易为径,推动中医药文化、产品和服务全面走向国际。 一是以文化为媒,加速中医药文化交流传播。加强与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等中医药国际推广机构合作,运用现代医药学公认的科技术语和各种人体指标来描述、翻译中医理论,让国外民众能够更为准确地了解中医药文化内涵理论和技术优势。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华人华侨力量,在海外举办大型中医药文化展览、义诊、健康讲座和科普宣教活动,提高中医药文化认同度。组织海外医疗界、教育界人士来我国体验中医药文化,通过专家讲座、同行交流、民间探访、中医医院和中药基地参观等形式,逐步提升对中医药理论与保健治疗作用的了解与认同。 二是以医药为体,推动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理念,以质量管控为核心、科技创新为动力、道地药材为重点,着力从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领域、提高产业层次三个维度,构建集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医药贸易、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医药文化旅游、中医药延伸产业等六位一体的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电子监管信息平台,完善中药从生产、流通到销售全过程的信息共享和反馈追溯机制,确保“来源可知、去向可追、质量可控、责任可究”。 三是以贸易为径,畅通中医药对外贸易渠道。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以及各国医疗卫生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标准的研究与制定,营造有利于中医药产业海外发展的国际环境。强化政策扶持引导,支持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产品国际认证、境外专利申请,扩大出口市场。加强对中医药出口转型升级的协调引导,围绕人才培训、市场信息、准入标准、产品创新、质量提升、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宣传推广、贸易便利等关键环节,建设一批具有一定出口规模、出口潜力和技术水平的中医药外贸企业,不断增加中医药贸易的国际市场创造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央广网:在疫情防控中,中医药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还存在着一些短板,您认为要从哪些方面入手,更好强化中医药发展的基础? 杜延安:这次疫情来势凶猛、来势突然,也暴露出中药应急物资保障管理方面的一些薄弱环节。因此,我建议从“一个体制、三大体系”上入手,尽快建立国家中药应急物资保障体制。 一个体制就是:建立中药应急物资保障体制。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明确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配、第一时间、最快响应”原则,建立国家与地方两级中药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完善国家与地方统分结合的中药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健全国家关部门应急物资保障联系会议制度,构建国家地方联动、供需双方对接、军民融合保障等机制,规范中药储备的品类、规模、结构,提升储备效能,实行集中管理,确保关键时刻中药应急物资储备足、调得出、用得上、质量有保障。 三大体系就是:储备体系、管理体系、调配体系。 在储备体系方面,一是建议从全国范围内,科学选择中药资源丰富、生产供应能力突出的区域,建设5个左右、能够覆盖全国的中药储备基地。二是建议采取政府直接投资建设,也可以采取政府扶持、企业参与模式,用政府租用或补贴方式鼓励中药龙头企业建立标准化、规模化、社会化大型中药仓储基地。 在管理体系方面,加快制定管理标准规范,以规范管理、保障质量为核心,建立健全中药仓储、养护、储存制度,尽快形成统一包装、统一仓储、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的物资存储标准化管理体系。同时加快培育中医药专业检测和管理人才,并在各中药应急物资储备基地进行实地训练,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在调配体系方面,建设全国中药应急物资配送信息系统,利用北斗导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整合商务、农业农村、邮政、快递等领域数据,对全国中药应急储备物资进行统一调拨、统一配送。在调拨环节,由国家根据不同区域中药物资储备情况,坚持统一指挥、按需保障、按量调拨的原则,确保调拨高效、运转有序。在配送环节,建设一批功能齐全、灵活便捷、仓配高效的中药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存取节点等,搭建中药产品运输专线,形成覆盖范围广、相关功能全、时效响应快、产品质量高的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中药配送体系。 央广网:亳州位列全国“四大药都”之首,在推进建设国家中药应急物资保障体制方面,您认为,可以有哪些作为呢? 杜延安:2019年,亳州市中医药产值达1150亿元。现有中药材资源171科、410种,中药材种植面积120.1万亩、其中标准化种植面积36万亩。全市中药材交易额超过740亿元,其中,中国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中药材日上市量超过6000吨、上市品种2600多种。现有GMP认证企业187家,中药饮片年生产能力占全国的1/5,拥有大规模的中药提取、配方颗粒生产能力,具备建立储备基地的得天独厚优势。同时,亳州地处中原,200公里半径范围内有1.2亿人口,东西南北呼应,交通区位优越,覆盖面广、通达性强。在储备体系、管理体系、调配体系三个方面,都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特别是,亳州具有深厚的中华中医药文化底蕴、得天独厚的人文优势,亳州中医药人有信心、有力量、有精神,把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记者 孙叶 王利) |